骑马与砍杀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蝴蝶效应的案例有哪些
骑马与砍杀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蝴蝶效应的案例有哪些?
说到历史上的蝴蝶效应案例,早在春秋初就存在一典型案例。
公元前771年,西申国联合犬戎攻入渭河平原,摧毁了周王国都城镐京,并攻杀了周幽王,西周从此覆灭。之后,崤山以东的诸侯就拥立周幽王之弟姬余臣为王,与西申国支持的周平王相抗衡。从此,周王国进入了“二王并立”时期:崤山以东的携惠王姬余臣以及崤山以西的周平王姬宜臼。
数年后,因为携王失去人心,郑、晋二国先后投靠平王政权,并将周平王东迁到洛邑。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死了携王姬余臣,让周平王成了周王国内唯一的王。从此,天下大局已定——无论诸侯承不承认,周王国都只有这么一位王了。
可王室虽然稳定了,周平王的两大支柱国却先后陷入了麻烦之中。
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晋国爆发了曲沃与晋侯内乱,长达六十七年。从此,晋国长期沉寂,不问东周事务。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也去世了,留下了十三岁的姬寤生与十岁的姬段依傍母亲武姜而生活。因为姬寤生是嫡长子,他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国君之位,即后来的郑庄公。
此时,虽然周平王还未能得到天下多数诸侯的承认,可毕竟携王不得人心,中原传统诸侯对平王政权东也没有强力进行干涉;晋、郑二国借拥立平王的名头四处扩张,虽然显得咄咄逼人,可也没有与传统中原大国产生大的直接冲突,各中原大国也就暂时“听其言、观其行”。
整体上,在周平王东迁后的近三十年里,各方势力一直在冷静地观察局势的发展,保持着相对克制。所以,在春秋初周王国局势一直还算是平稳,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
可谁都没想到,因为郑庄公的一场家庭内乱,却突然打破了这种平静,引爆了持续长达十三年的东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郑武公之妻武姜而言,她一直更喜欢小儿子姬段,看不惯少年老成的大儿子姬寤生。郑武公在世时,武姜就曾请求改立姬段为太子,可郑武公并不同意。郑庄公即位之初,武姜迫不及待地为姬段请求封邑,结果要到了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之后,武姜就不断怂恿小儿子为非作歹,多次公然挑衅郑庄公的权威。
公元前722年,万事具备的姬段与母亲商议好,偷偷率兵前往攻打郑都新郑。可不曾想,早有防备的郑庄公立刻派公子吕抄了姬段的老巢——攻占了京城。得知京城被夺,姬段慌不择路地逃到了鄢邑(今河南鄢陵)。郑庄公则紧追不舍,派军把鄢邑围了个水泄不通。5月,郑国大军攻破了鄢邑,身受重伤的姬段又掉头北上,逃亡到了卫国的共邑(今河南省辉县)。
赶跑亲弟弟后,郑庄公对母亲的不满也彻底发泄了出来。他将母亲放逐到城颖(今河南登封东南),并立下毒誓:“不到黄泉,你我再也不要见面了!”曾经的一家人就此分隔四方,令人唏嘘不已。
可在郑庄公冷静下来后,却突然良心发现,后悔驱逐了母亲。后来,在颍考叔的劝说下,郑庄公命人挖出了一股地下泉,然后与母亲相约在隧道中相见。进入隧道前,郑庄公赋诗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则从隧道中出来,应和道:“大隧之外,其乐也泄(yì)泄!”最终,郑庄公母子和好如初,重新团聚在了一起。
虽然幼弟被赶出了郑国,可是郑庄公成功平息了一场内乱,又和母亲重归于好,还算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可是,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却突然出现了。谁都没想到,“郑伯克段于鄢”竟然会诱发一场大风暴,想停都停不下来。
逃到卫国后,姬段父子得到了卫人的收留。不久后,姬段就重伤而亡,他的儿子公孙滑因此强烈请求卫人替父报仇。
这时的卫国,正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来遏制郑国。
西周覆灭后,郑人沿着洛阳盆地周边,先后灭了郐国、东虢国、祭国、鄢国、胡国等等诸多子男之国,以确保平王东迁有个安全的政治环境。如此强劲的扩张势头,早就让传统中原诸侯国妒忌不已。在“二王并立”之初,卫武公应该是支持携王姬余臣,视周平王为弑父篡位的叛逆。后来因携王不得人心,卫国在二王内斗时选择了旁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卫人就想支持周平王。郑国在卫国周边大势扩张,始终对卫国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卫国人早就想跟东周“小霸”郑国正面较量一番。
就在“郑伯克段于鄢”的当年,在公孙滑请求下,卫人入侵了郑国,占领其边境城邑廪延(今河南延津东北)。
身为王室执政卿,郑庄公当然不能容忍卫人如此嚣张。他立刻命人率王室与西虢国大军讨伐卫国,攻入了其南部边境。公元前721年冬,觉得仍不解气的郑庄公再次派军队讨伐卫国。
自此后,郑、卫双方的冲突算是告一段落,局势再次稳定了下来。
可风暴已经成型,就不会轻易停止。此时,卫国的内乱,再次加剧了局势的恶化。
卫庄公嫡妻庄姜没有子嗣,就收养卫桓公为自己儿子。后来,卫庄公宠妾又生下了州吁,深得卫庄公喜爱。州吁为人,天生喜欢武事。虽然庄姜不喜欢他,可州吁仗着卫庄公的宠爱,根本无视任何人。
郑国两次入侵卫桓公却无力发动反击,这让州吁深为不满。公元前719年,州吁悍然刺杀了卫桓公,然后自立为君。
野心勃勃的州吁篡夺了卫国国政,这让东周局势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加速向前发展了。在篡得君位后,州吁的首要大事就是讨伐郑国。
他深知,要想战胜强大的郑国,单凭卫国的实力很难做到。为此,州吁先联系上了宋殇公,约他一起伐郑。因为郑庄公收留了宋殇公的堂兄弟公子冯,并且有拥立他为宋君之意,这让宋殇公极为忌惮。所以,州吁使者一到宋国,宋殇公就毫不犹豫地同意结盟。此后,州吁又邀请了鲁、陈、蔡三国,除鲁国外,其它二国都痛快地答应了结盟。这么多年来,郑国的四处扩张,早就将周边诸侯国得罪殆尽;州吁顺势而组建“反郑联盟”,可谓深得人心。
公元前719年夏、秋两季,“反郑联盟”两次出兵伐郑,都大获成功。
眼看郑国就要被“反郑联盟”压垮,可在这年9月,篡位不到一年的州吁却意外地被老臣石碏设计杀死。主要发起人一死,这让“反郑联盟”的攻势暂缓下来。
此后两年内,郑庄公趁机对“反郑联盟”的各国发起反击,战胜了卫、陈二国,与宋国打成平手,让郑国与这些国家的仇恨再也无法化解。后来,郑庄公又积极合纵连横,逐步将齐、鲁二国拉入己方阵营,一起对“反郑联盟”四国发起了彻底反攻。公元前710年,随着宋殇公死于内乱、公子冯被立为国君,宣告郑庄公彻底赢得了东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回顾东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源起,人们这才发现原来导火索竟然是武姜偏心所引发“郑伯克段于鄢”内乱。
为什么“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小小蝴蝶扇动的翅膀”,竟会引发东周一场“剧烈风暴”?根源还是在于“二王并立”所引发的东周大变局。
弑父篡位的周平王被晋、郑等少数国家扶持战胜了携王政权,晋、郑二国获利颇丰,可天下大多数诸侯却没能得到任何利益。因此,无论晋、郑二国愿不愿意,中原传统诸侯国都会对他们产生本能的敌意。
晋文侯死后,长期内乱让晋国一蹶不振。如此情形下,长期稳定发展的郑国就成了众矢之的。所以,一旦郑国国内稍有内乱,就随时会被其它诸侯国利用,借以压制郑国。
“郑伯克段于鄢”之所以会诱发“蝴蝶效应”,进而引爆了东周“世界大战”,其根源就在于此。
五代后梁开国皇帝朱温为什么要传位给义子?
主要是朱友文的妻子王氏实在太漂亮、太会伺候人了,朱温对这个儿媳简直爱不释手,恨不得夜夜“征伐”,在爱屋及乌下,朱温对养子朱友文也非常满意,于是在临死之际,朱温就准备将皇位传给朱友文。
朱温这个人,堪称是中国所有开国帝皇中,名声最差、最臭的一个,甚至可以说,朱温直接拉低了“开国皇帝”的下限。
从公义上来讲,朱温反叛旧主、恩将仇报、弑杀唐皇、谋朝篡位,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而从私德上来讲,朱温就更不堪了,他荒淫无度、悖逆人伦,简直禽兽不如。
正常来讲,皇帝好色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皇帝不好色,也就不会有“后宫佳丽三千人”的说法,而朱温之所以在美色一事上备受骂名,则是因为朱温因为好色所做出的事,实在有违人伦。
据《新五代史》中所载,有一次朱温去大臣张全义家避暑时,突然间“性致大发”,竟强行逼迫张全义的妻女来服侍自己。
等“享用”完张全义的妻女后,朱温的“性质”竟更高了,于是在随后的10多天里,张家上至祖母、下至孙女,只要是有些姿色的女子,基本全被朱温染指了。
而除了奸臣妻外,朱温竟还睡了儿子们的媳妇,据《资治通鉴》中所载,朱温的儿子们常年在外领兵,朱温怕儿媳们在家寂寞,于是就将儿媳们召进宫中,为儿媳们排解寂寞。
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朱温的儿子们在得知此事后,不仅没生气,反而还让妻子们精心打扮,好好“服侍”朱温,竟是想以妻子的肉体来争取皇位,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
而在所有儿媳中,朱温最喜欢的就是养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这个王氏不仅长得美艳无双,还特别会“服侍”人,爱屋及乌之下,朱温对朱友文这个养子也显得格外欣赏。
于是,等朱温到了临死之际,就想将皇位传给朱友文,当时朱温将传国玉玺交给了王氏,嘱咐她前往东都开封将玉玺交给朱友文。
可也不知朱温是不是真的糊涂了,他在交给王氏玉玺时,二儿子朱友珪的妻子张氏竟也在现场,于是在王氏走后不久,张氏就悄悄离开,将此事告诉了丈夫朱友珪。
朱友珪得知朱温竟想将皇位传给养子后,顿时大怒不已,随后朱友珪一气之下,直接带着军队冲进皇宫砍死了老爹朱温,并伪造诏书赐死了朱友文。
也不知朱温是不是真的“色令智昏”了,他这一举动,不仅害死了自己和养子朱友文,还间接害死了其他的儿子,甚至连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都丢了,真是“恶有恶报”。
不过,关于朱温因贪恋儿媳美色而将皇位传位养子朱友文这一说法,其实很难让人信服,朱温晚年荒淫虽是事实,但大家别忘了,朱温可是覆灭了唐朝的狠人,这种人怎会因为美色就轻传皇位?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疑问,既然朱温不是为了美色才传养子皇位,那他是为了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1、养子可继承大统
其实,在五代十国时期,收养义子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例如后唐的最后一任皇帝李从珂就是李嗣源的样子,后周皇帝柴荣也给郭威当过养子。
而之所以会出现收养义子的风气,则是因为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发,割据军阀们为了迅速增强实力,就以收养义子为手段来笼络人心。
当然,光靠一个养子、义子的名头是无法迅速拉拢人心的,军阀们还需要付出一些实际的好处,而在所有好处中,最重要的就是,军阀们需要承认养子与亲子一样享有继承权。
2、亲子能力不足,唯养子可堪大任
朱温一生共有7个亲生儿子,其中长子朱友裕最受朱温看重,朱友裕从小聪慧多智,文韬武略皆为不俗,而且为人宽厚,在军中很受声望很高。
可惜天妒英才,还没等朱温称帝,朱友裕就在讨伐杨崇本叛乱时病死了,而除了朱友裕外,朱温对于剩下的几个亲儿子就有些看不上眼了。
老二朱友珪因为是营妓所生,并且从小就喜欢耍小聪明,所以很不受朱温待见,老三朱友贞虽然有些才能,但性格太过沉默寡言,这种人适合当盛世君主,但放到混乱不堪的乱世中,可能连基业都守不住。
而剩下的四个亲儿子,却又太过年幼,根本无法继承皇位,因此朱温当时根本没有太多选择,他要么从矮子中挑高个,要么就只能将皇位传给养子朱友文。
而且,朱友文本身就颇具才能,而且朱友文自从被朱温收为养子后,就一直跟随着朱温南征北战,素来受朱温喜爱。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后梁处于群雄环伺之中,如果这时候朱温选一个才能平庸的儿子继承皇位,他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基业,很可能付之一旦,因此,对于当时的朱温来说,将皇位交给朱友文才是最优的选择。
总的来讲,朱温虽然好色成性,但还不至于仅仅为了美色就将皇位传给养子朱友文,他之所以这样做,也有为国家大局着想的原因。
骑马与砍杀的国家被灭后?
领主被灭后,他们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去处。1. 被俘或被杀:在战争中,如果领主被敌方俘虏或杀死,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取决于敌方的决定。2. 流亡他国:有些领主可能会逃离自己的国家,寻求庇护或流亡到其他国家。他们可能会寻找与自己有着友好关系的国家,或者是那些愿意接纳他们的国家。3. 隐藏或改变身份:有些领主可能会选择隐藏自己的身份,改变自己的名字或外貌,以避免被敌方追捕。他们可能会选择过上平凡的生活,或者加入其他组织或势力。4. 组织反抗:一些领主可能会选择继续抵抗,组织起来与敌方作战。他们可能会寻找支持者,重新集结军队,并试图夺回自己的领土。总之,领主被灭后,他们的去向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和情况。有些可能会面临不同的命运,而其他人可能会选择重新开始或继续抵抗。
古代战争会留下大量士兵尸体?
战争中,将士们的尸体如何处理?
一旦发生战争,必然会有死伤,伤员往往能够得到救治然后留下性命甚至能继续作战,可是死去的人就比较麻烦了。
最一开始的古代社会,战争中战死的人,极有可能成为战胜者的战利品。有的部落直接把敌人尸体吃掉,有的则是选择把敌人尸体做成令人畏惧的各种产品,然后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而最常见的一种,则是就地掩埋,连墓碑也没有。
这三种情况在我们熟悉的历史中都有体现。
被吃掉的尸体。
南北朝时期的侯景,发动叛乱一年失败,自己尸体就被百姓分吃了;明朝的李自成,在打败洛阳的福王后,把福王和鹿炖成了一锅福禄宴;清朝的徐锡麟,在发动起义失败后被俘虏,清朝官员瑞诚杀了他,还让亲兵把他心肝吃掉。
被侮辱的尸体。
《东周列国志》中有记载楚国人打败晋国,把晋军将士的尸体做成“京观”的事情。在隋朝和高丽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大量唐人战死沙场,也被做成了京观。直到唐太宗时期,高句丽的京观才被毁掉。
另一种说法是,战死着的头颅有可能成为敌方的玩具或者通货。秦国人与六国作战。常常是论首级给功勋。有的民族则是喜欢把敌人头颅当作足球踢,最早的足球可能就有这样的含义。
到了近代,战争的烈度虽然加大,却没有了遗忘那种残暴虐尸的现象。大多数成了就地掩埋,或者烧成骨灰然后掩埋挥洒。这样能够最大限度防范尸体腐败造成的细菌滋生和疫病流行。
不过,同样是就地掩埋,也是有一定区别的。
比如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对敌人的尸体,常常是集中掩埋。对自己人的尸体常常是需要收敛起来,清洗干净,然后白布包裹然后下葬。当时有位老太太,负责给牺牲的战士搽脸,一边搽一边哭。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站死了十几万解放军战士,以至于江苏安徽一代的白布都成了紧俏物资。
针对敌人将军的尸体,我们的一贯做法是,就地收敛后下葬,广播中告知位置,然后请国军自行收敛。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张灵甫、刘勘和黄百韬尸体的处理问题。
1,张灵甫尸体到底在哪里?
张灵甫死于1947年3月16日下午,当时解放军已经端着冲锋枪冲入了张灵甫的指挥所,张灵甫举手投降,可是有名战士对张灵甫有血海深仇,直接给他突突了。于是,张灵甫尸体检验后,专门购买了楠木棺材下葬。当时张灵甫军装太破烂,我军还专门给他换了一身解放军军服。事后,解放军通过广播告知了张灵甫下葬准确位置,解放军撤走后,国军取回了张灵甫尸体并且在南京安葬。
后来张灵甫儿子作为台商回到大陆,对这一基本历史不了解,硬是要说自己爸爸埋在农民家羊圈下面。还硬要拆老乡的羊圈,一度闹出了大新闻。看起来读书还是很重要的。
2,胡宗南为何不给刘勘收尸。
宜川战役中,刘勘增援宜川,结果在瓦子街遭遇解放军围歼,最后关头刘勘拉响手榴弹自爆而死。彭老总感念刘勘的硬汉气质,专门给他收敛后广播告知国军下葬位置。可是胡宗南却不敢派人去给刘勘收尸,因为他害怕解放去会设置埋伏。胡宗南明显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最后,胡宗南经不住刘勘家属的哭闹,让家属北上自行收尸,这件事才算结束。
3,黄百韬到底葬在何方?
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中,是最难打的一个兵团。战后,黄百韬被杨廷宴埋在了一棵大树下。杨廷宴侥幸回去告诉黄百韬妻子柳碧云。柳碧云坚持下,国民党派了十几个人潜入解放区偷运黄百韬尸体。从碾庄到蚌埠,一路担架抬着黄百韬尸体才算回来了。最后,给国军当向导指路的老头,还得到了100大洋的赏钱。
这就是战场上尸体的基本处理方法。
罗马帝国和大汉帝国交战?
罗马帝国、帕提亚帝国、安息帝国、汉帝国并称为世界古典时代的四大帝国。四大帝国中以世界西端的罗马帝国和东端的汉帝国最为强大,对后世影响深远。那大致处于同一时代的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哪个更为强大呢?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公元395年)发源于亚平宁半岛,早期为共和制,后随着罗马的扩张改为帝国政体。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公元前27年)在平定迦太基后逐步转向帝制,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盖乌斯·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共和国由此进入帝国时代。
屋大维塑像
安敦尼王朝皇帝图拉真在位时(公元98—公元117年),罗马帝国达到极盛,经济空前繁荣,疆域也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卢与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全盛时期控制了大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
汉帝国分为西汉(前202-公元8年)、东汉(25-220年)两个时期,西汉由汉高祖刘邦建立,东汉由光武帝刘秀建立。西汉汉武帝在位时大破劲敌匈奴,开疆拓土,汉帝国达到极盛。疆域范围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
罗马帝国和汉帝国哪个更加强大,还要看国内各项指标的情况对比。
注:罗马军作战对象多为农耕民族,所以步兵强大,而汉帝国作战对象多为游牧民族所以骑兵数量多。
从各项指标的对比情况看,汉帝国无论在经济发达程度还是骑兵,武器装备上都占有优势。但比较哪个国家更为强大,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那么罗马帝国和汉帝国哪个更强大呢?看各国网友是怎么说的。
意大利的网友认为汉帝国绝对不是罗马帝国的对手
德国网友认为中国传承至今更加难能可贵。
荷兰网友认为汉帝国拥有庞大的人口且智商高,农业技术发达。
印度网友认为罗马盔甲坚硬,且军事理论更加先进。
孟加拉网友认为汉帝国陆战优势突出,罗马海军更胜一筹。日本网友认为肌肉发达并不代表胜利,取得胜利还和其他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