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与远征归乡之路,怎么看待三国中荀彧这个人
剑与远征归乡之路,怎么看待三国中荀彧这个人?
不要抢,我小青峰又来啦!众所周知,荀彧是汉末忠臣,在汉末军阀混战、群雄割据的动荡中,为了振兴汉室,他选择尽心辅佐雄才大略的曹操,他认为只有曹操可以一统天下,他希望曹操一统之后将天下再交回给汉帝。荀彧为曹操集团的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随着权力的一步步扩大,曹操进而走向了剥夺皇权之路,这与荀彧的初衷有很大的不同,荀彧的目的是维护汉室权威而不是帮助曹操谋取皇权,所以,荀彧与曹操分道扬镳了。
一、在突入其来的兖州政变中,荀彧成功地保全了鄄城、范县和东阿县三城,从而保证了兖州的安全,在兖州形势稳定之后又建议曹操继续攻打吕布,从而建立了兖州根据地。兴平元年,曹操征讨陶谦,任命荀彧留守,恰逢张邈、陈宫用兖州为据点反叛曹操,暗中迎来了吕布。这次反叛是致命的,荀彧识破奸计,立即统领军队做好防备,派人急驰去召东郡太守夏候。豫州刺史郭贡带兵数万来到鄄城下,有人说郭贡与吕布合谋,郭贡求见荀彧,荀彧将前往,夏侯等人说:“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荀彧说:“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郭贡见荀彧毫不惧怕,认为鄄城不容易攻破,就带兵离开了。荀彧又与程昱定计,派程昱去劝说范县和东阿县的守将,最终保全了这三座城池,等待太祖归来。
陶谦死后,曹操想要攻取徐州,回过头来再平定吕布。作为第一谋臣的荀彧及时纠正了曹操即将犯下的大错,他先是举汉高祖之例,强调了深根固本的重要性,接着又进一步分析了失去兖州的严重后果,曹操于是放弃了攻打徐州的计划,最终吕布被赶出兖州,兖州形势完全稳定下来。事实证明,兖州这块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对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集团能够在军阀混战中扫灭群雄、统一北方,这与曹操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越政治地位有着重大关联,而促使曹操最终下定决心奉迎天子的正是荀彧。建安元年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返回洛阳。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昌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他们的理由是“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众人的反对使曹操犹疑,关键时刻,荀彧显示出其富有远见的战略眼光,他对曹操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曹操无疑就是一个政治家,此时的他已不再迟疑,果敢坚决地采纳荀彧的建议,最终冲破重重阻力将天子迎到许昌。汉献帝虽然只是一个傀儡,然而“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汉献帝毕竟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天子的到来使曹操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曹操可以以天子的名义向诸侯发布命令,这为其以后统一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九月,曹军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守许昌。荀彧的回信最终让曹操选择了坚持,它在信中建议曹操学习当年的刘邦,与袁绍继续相持在官渡,同时考虑以奇谋击败袁绍。经过荀彧的提醒,曹操继续坚守待机。不久,袁绍谋士许攸因自己的计谋不为袁绍所用怒而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曹操遂以奇兵袭乌巢,斩淳于琼等人,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终取得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从而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四、荀彧还向曹操荐举了大批人才。曹操扫灭群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罗了大批人才,曹操迎汉献帝后,荀彧所荐有荀攸、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郗虑、华歆、荀悦、辛毗、戏志才、杜畿等,“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他们对曹操的建功立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语:彧有太多的矛盾和无奈。汉末动乱,皇帝成了傀儡,为了振兴汉室,他选择了雄才大略的曹操,荀彧正是认同了曹操在刺董讨董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大汉的忠心而弃袁投曹的,他认为只有曹操可以一统天下,他希望曹操一统之后将天下再交回给汉帝。或许曹操在一开始确实没有篡位的想法,至少在官渡之战统一北方之前应该没有这种想法,但人的奋斗目标总是会不断提高的,曹操也一样,当他有条件代汉自立的时候,他自然不会放过。荀彧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汉室的权威而不是帮助曹操谋取皇权,所以,当曹操的权力越来越膨胀进而走向剥夺皇权之路的时候,荀彧与曹操分道扬镳了。荀彧的死注定是个悲剧。“荀彧的悲剧在于,为了延续东汉皇权,他必须选择曹操作为辅助的对象,利用曹操的实力来达到目的。所以,他是忠于汉朝的。
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与自己对自己的约束有很大的关系,那些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一般都会比较成功,而那些已经分不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人,往往就很容易因为自己的自负导致失败。
但是人在不同的阶段,对自己的认识又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人即将去世的时候,更是最为明显,历史上有很多皇帝,早期都很英明神武,但是到了晚年就变得昏庸起来,比如汉武帝与唐太宗等人,有人会觉得好奇,千古一帝唐太宗,晚年究竟昏庸到什么程度呢?
年轻有为的李世民李世民17岁参军,18岁就开始征战沙场,为大唐的江山社稷,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比如天策上将这些历史上很少出现的册封,也都是当初李渊为了奖赏李世民专门量身定制的,足以见得李世民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是居功至伟的。
唐朝建立之后,李渊立了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做太子,可是李世民又功高盖主,在军中威望比较高,因此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产生了很多矛盾,最终两人为争夺太子之位大打出手,以至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把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以及弟弟李元吉甚至还有两人的共计十名儿子全部杀了,此后逼宫李渊,让李渊交出禁军兵权以及皇位,最后李世民顺利登基称帝,这个时候李世民年仅28岁,可以说年少有为。
李世民登基后,先通过将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旧部下妥善安置,以稳定政局,同时把李元吉的老婆杨氏也纳入后宫,以稳定以弘农杨氏为代表的关陇集团旧部,得到更多的民间力量支持,李世民就是通过这些手段促使当时的局面迅速稳定下来。
当时的唐朝,可以说还算不上多么强大,周围还有很多国家在骚扰唐朝,李世民为了发展内部经济,让自己国家强大起来,不得已签订“渭水之盟”,一直到后来唐朝强大起来,才去灭了对方,李世民的手段还是十分不错的。
李世民在位期间,不仅自己工作十分刻苦努力,经常熬夜加班到凌晨两三点,为了监督自己,李世民把魏征等人对自己的建议,专门贴在床头,每天晚上睡前都要好好反思自己,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完全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就是在这样强大的自控力以及认真的工作态度下,李世民创造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为后来的“永徽之治”以及“开元盛世”奠定扎实基础,可以说要是没有李世民打下的坚实基础,后边的子孙后代很难取得那样优秀的成绩。
作为一个皇帝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有人对自己说真话,年轻时候的李世民,最幸运的一点就是有魏征敢于说真话,并且李世民也愿意听这些真话,所以才会取得这样优秀的成绩,但是随着魏征的去世之后,李世民就开始逐渐迷失了自我,做了一些昏庸的事情,以至于遭到世人诟病。
不听别人建议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开始不再纳谏,并且逐渐表现出来一些皇帝的多疑,甚至对魏征,李世民都表现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行为。魏征在生前给李世民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师杜正伦,一个是大将侯君集,结果后来侯君集伙同李承乾试图造反逼宫,被李世民一举拿下。
因为这件事情,李世民开始觉得魏征这个人眼光不好,给自己推荐一些这种有造反之心的人,从而对魏征有所不满,结果后来李世民又得知魏征临死前,把自己和李世民之间的那些纳谏的信全部拿给诸遂良去看,这更加让李世民生气,觉得魏征原来是想借助自己留名青史,而不是真心辅佐自己。
李世民因此大怒,就命人去把魏征的坟墓平了,墓碑也推倒,还把墓碑上边的碑文全部抹掉,李世民彻底否定魏征的功劳。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已经不听别人的劝诫,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太宗不惜一切代价带领十万大军去攻打高句丽。
这次攻打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攻占了十多座城池,但是依旧没有彻底消灭高句丽,更加糟糕的是,唐太宗在这场战役中,严重受伤,回到长安之后,也一直没有好转,从此一病不起。
直到这个时候,李世民再次意识到魏征的重要性,从而就命人去重新修建魏征的坟墓,但是坟墓修建好之后,李世民还是不愿意听从别人的建议,表现出一种英雄暮年的昏庸,让人十分遗憾。
大兴土木李世民早期是比较勤俭节约的,也没有干过什么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的事情,可是自从高句丽受伤回来之后,李世民开始贪图享乐,并且大兴土木,这在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中,都是最为明显的,比如秦朝的秦二世,还有隋朝的杨广,都是大兴土木引起百姓不满。
李世民熟读历史,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自己依旧完全不听使唤,开始随着自己性子大兴土木。李世民将终南山的太和宫重新扩建,成为新的翠微宫,还有仁智宫也被扩建成为玉华宫,李世民实在热的时候就会去玉华宫避暑,想当年李渊尚且在世,最开始李世民去避暑都不带上李渊,后来在大臣的劝说下,才慢慢开始带上李渊,李世民是一个怕热的皇帝,所以对避暑的宫殿很在意。
就是这些大兴土木,导致耗费了很多财力、人力以及物力,这是李世民晚年的一个昏庸之处,当然除此之外,李世民还有一个昏庸的地方,并且因此加速了自己的去世。
寻找长生不老药李世民在年轻时研究历史,看到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还有些不理解,谁知道自己自从高句丽生病回来之后,就一直对长生不老之药耿耿于怀,总喜欢找一些道士或者什么的给自己炼丹,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
后来李世民在王玄策战胜吐蕃之后,从吐蕃带回来一个天竺高僧,此人号称自己已经活了200多岁,李世民瞬间感兴趣起来,想要寻求长生不老的秘诀,于是这个高僧就给李世民开始修炼仙丹。
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修炼,仙丹终于出炉,李世民兴高采烈吃下仙丹之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终年52岁,从此唐朝就再也没有太宗了,只能把治理国家的大任交给李治。
结语纵观李世民的一生,前半生确实一直都是矜矜业业的,可是后来因为自己年老体衰,逐渐变得有些迷失自我,有些昏庸起来,但是李世民的昏庸,比起历史上的大多皇帝而言,已经实在是微不足道了,人们之所以说李世民昏庸,也是和他年轻时候取得的成绩做对比,可是人无完人,有谁能保证自己一生不犯错呢,更何况李世民还处于最难听到实话的皇位上,出现一些迷失自我的行为,实属正常!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你看到过最感人的古诗句是什么?
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善于用心理描写展现战士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其中以七绝最佳,被尊称为“七绝圣手”。王昌龄到边塞地区从军,在北边塞写出了很多精彩的边塞诗。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出塞》比较感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依旧如故,跋涉万里来边塞戍守的将士们,长年不能还回家乡。如果有着像当年驻兵龙城的“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将军守卫边境,就绝对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来。这是一首边塞诗,表达了边关战事不断而国无良将的慨叹。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富有悠久的历史感。第二句触景生情,发出深沉的感叹。后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意愿,希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诗歌融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为一体,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有耐人寻味。
垓下之战项羽却为何没能上演彭城之战的奇迹?
彭城之战和垓下之战,分别是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对决。
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精兵击溃刘邦五十六万诸侯联军,斩杀将近三十万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而垓下之战,项羽十万兵力对刘邦四十万联军,最后却全军覆没。
前后短短四年,剧情就彻底逆转了。这是和两场战役当时的政治背景,项羽和刘邦所采取的战略战术以及双方军队的士气高低所决定的
都是面对六十万大军,垓下之战项羽却为何没能上演彭城之战的奇迹?一、事物发展规律
盛极而衰、盈满则亏、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论是个人、组织还是政权都是如此,谁也无法逃脱。
公元前208年,项羽起兵反秦,并立楚怀王为精神图腾,于是众人皆以项羽唯马首是瞻。当时义军中名头最大的就是项羽,为了抱团取暖,大家自然都来投奔。
是时,秦军实力尚在,众诸侯当然是先覆灭秦朝,巨鹿一战,项羽大败章邯、王离,项羽用其勇武赢得军心,众志成城之下,迫使章邯投降。最使人诟病,就是项羽坑杀了二十万秦军俘虏,所谓杀降不祥,既然敌人已经投降,就应该给对方一线生机。
大规模坑杀俘虏,也给项羽之后的结局,埋下伏笔。章邯投降项羽,刘邦攻占咸阳,秦朝宣告灭亡。大家共同的敌人覆灭,之后那便是分蛋糕的时间,于是众诸侯开始蠢蠢欲动。
彭城之战,是项羽一生战力的顶点。
原本在齐国激战的项羽,得知刘邦端了他的老巢彭城,火冒三丈,立马分兵三万精锐。就这么以悬殊的数量差距,击溃了刘邦五十六万部队,项羽以其勇武和策略,赢得了胜利。
至此为止,项羽的好运就到头了,命运的天平开始转向了刘邦一方。项羽开始走下坡路,命中注定,他只是刘邦统一之路的一块硬石头,或许真的如项羽所言“知天亡我,非战之罪”。
二、项羽愈发不得人心
在巨鹿之战,项羽杀掉二十万战俘,除了带来所谓的强势军威之外,只剩下了残忍和暴虐。陈平是汉初的顶级阴谋家,为刘邦统一天下立下的功劳不可计数,而陈平曾经是项羽手下谋士。
史料记载:“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一次,项羽拜陈平为都尉,命其率部降服殷王,但不久之后刘邦攻占了殷王的地盘,于是项羽一怒之下,要杀敌平定殷地的将领。陈平害怕被杀,独自逃走,之后才投奔了刘邦。
刘邦大致清楚陈平的才能,直接升任都尉、参乘,典护军。为何那么多名臣宿将,都从项羽军中投奔了刘邦,这很能说明问题。
是金子不一定在哪都能发光,只有碰到了好领导,才能成就大业,陈平帮刘邦六出奇谋,平定天下。总览古今,有陈平如此才能的真的少之又少,而项羽明显不是那个伯乐。
刘邦率先攻破了咸阳,以刘邦的秉性,他是想先掳掠、享受一番的,但他压制了自己的欲望,进入咸阳后没有抢掠和滥杀,为此范增曾极力要求项羽杀掉刘邦。
我们反观项羽,进入咸阳后,烧杀掳掠一样不少,咸阳好好的都城他不占,不仅杀掉了秦王子婴,还一把火烧了秦王宫,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项羽把美女、财物掳掠一空,这才打道回府。
项羽的所作所为根本谈不上什么仁义之师,几乎和秦朝暴政没有任何区别,如此还用什么来让天下人信服?得人心者得天下,项羽最后自刎乌江,也算是自作自受。
三、项羽做不到知人善任
陈平作为顶级谋士,曾给刘邦献上一计。当时刘邦被困在荥阳,陈平建议使用离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钟离昧的关系。刘邦给了陈平四万黄金,陈平派人贿赂楚国将领,宣扬范增、钟离昧将反叛。
果然项羽的疑心病犯了,开始怀疑范增,于是项羽派使者去刘邦军营试探,刘邦和陈平上演了一出好戏。首先刘邦准备了上好的酒宴,招待使者,见到使者却说:“我原本是以为范增派来的使者,原来是项王派来的。”
接着刘邦大手一挥,端走丰盛的食物,换上萝卜和咸菜招待对方。使者回到楚军大营,一五一十诉说了前情,项羽从此再也不信任范增。范增一怒之下,辞官回家,并在路上病重身亡。
在项羽身后,有能力的谋士也就剩范增,而且范增是忠心耿耿,陈平只不过耍了小计策,就令项羽自断一臂。可见项羽此人,真的不适合做统帅,根本做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在用人这方面,项羽和刘邦差距太大,就算项羽再勇武,难道他能杀掉所有人吗?要想成就大事必须懂得驭人之术,而项羽明显就不是这块料。
韩信如此大才,到了项羽军中,却只是个看门的护卫,根本得不到重用,韩信多次献出良策,项羽根本不睬不理。所以韩信转投了刘邦,在萧何的帮助下,韩信直接被封大将军,帮助刘邦平定天下。
知人善任是帝王最基础的素质之一,而项羽重用的基本都是他的亲属、兄弟,如此这般如何能成就大业?
四、得韩信帮助
彭城之战,刘邦手下多是诸侯杂牌军,心不齐是肯定的,而战斗力着实不高。在垓下之战,明显不同,因为刘邦得到了一大助力,那就是大将军韩信。
韩信是天生的帅才,能达到统兵多多益善,总览古今难有超过韩信的,具体韩信的战绩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公元前202年,刘邦约好了,跟韩信、彭越,一同出兵合击项羽。而韩信、彭越却没有出兵,如果没有韩信、彭越的帮助,刘邦断然难以击败项羽。
随后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直接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于是两方势力才一同出兵。跟彭城之战对比,刘邦的实力比之前强大太多,兵力或许还是五十万,但有了韩信的帮助,这场战争,那必定可以胜利。
总结:在刘邦一方来看,彭城之战时他志得意满,以为胜券在握,却不知自己统帅的是意志力极弱的乌合之众,最后被出其不意的项羽打了个措手不及。
而垓下之战时,刘邦不仅有精锐的部队,天才的统帅,更有缜密的战略布局,十面埋伏之下,项羽是在劫难逃了。
诸葛亮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北伐?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以后,诸葛亮接受托孤辅佐后主刘禅,他开始谋划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诸葛亮的这次北伐是为了报答先帝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也是为了实现自己在隆中所提出的北伐曹魏进而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壮志未酬身先死,诸葛亮逝世于五丈原军中。
在魏蜀吴三国并立中,魏国最强,蜀国最弱,北伐是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动的战争,所以后世有人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来评价诸葛亮的北伐,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诸葛亮用兵才能应当如何客观评价?
刘备去世后,43岁的诸葛亮全面掌控朝政以及军事大权,在此后的十一年中,他先是用四年的时间做北伐之前充分的战备,然后七年间亲自率大军进行北伐,当然北伐是属于国家行为,但是就他这位发动者,因为他究竟是个人嘛。
所以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发动北伐的心理动机,究竟应该怎么定位才算准确呢?此前有一种很流行的定位叫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个定位准不准确呢?我个人是不赞同的,以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对他全面地制约,那是我们后人梳理总结出来的,并不代表诸葛亮当初的看法,所以对我们来讲,是名副其实的“事后诸葛亮”。
客观而论,地利对诸葛亮有制约,这个是他了解的,毕竟他自己都要爬秦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人和(人力资源)对他没有优势,这个他也了解;唯独对天,天时这一点他并不了解,甚至有所误判
因为刘备一死,诸葛亮就宣布闭关,就是关闭边界,本来这个穿越秦岭就是很困难的事,再一个人为的关闭,从曹魏方面过来的信息就断了,你对曹魏方面的政治形势便无法判断。在古代,你要毁灭一个敌对政权,在天时上面有这样一个经验总结,叫做“取乱侮亡”,就是对方如果政治形势发生混乱,你就可以攻取它,如果政治局势再严重一点,走向衰亡了,实际上你就可以欺辱、压迫它,在这种情况下,消灭一个政权,在天时上是最有利的。
发动北伐初战的效果是怎么样的呢,初战第一站出祁山的时候,对方陇西方向的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全部宣布脱离曹魏,响应诸葛亮,一时间曹魏关中形势大为震动,完全是一派有利于自己的天时,既然天时对我有利,那么当初西汉高祖能打出汉中打到关中建立西汉王朝,这个光辉榜样就依然在鼓舞他、激励他。
因为当时汉高祖刘邦也是地利不占、人和不占,占了天时打出去以后就行了,那么现在天时对诸葛亮有利啊,所以对他来说在天时也就是政治形势方面是对他有利的,从诸葛亮整个北伐的过程当中,攻防三部曲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他率领的蜀汉军队始终是在充满希望地拼搏进取,不断地调整主攻方向,不断地发起挑战,并不是毫无希望、绝望地垂死挣扎,因此,从实际情况来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对诸葛亮六出祁山勉勉强强的定位不是太准确。
我认为更准确的是“以为有可为而努力为之”,诸葛亮没有碰上更好的天时,老天爷也没有给他更长的寿命,所以他只能以令人惋惜的方式离开历史舞台,而这也是后人对他最为动心、最为怀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