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制的历史影响:汉代推举制度如何选拔贤才
今天咱们来唠唠这个古代的“察举制”。啥是“察举制”呢?说白了,就是过去汉朝时候为了找人才,弄了个让地方官员在辖区里头留心有才有德的乡亲们,把这些人推荐上去当官的制度。这跟咱们现在考试选官员还真不一样,也不是啥人都能去考,得靠地方官看上眼才行。
这事儿最早呢,是汉高祖刘邦刚立国没几年,就想着不能光靠家里亲戚当官嘞,也得找点真正有本事的人来干活儿。所以就在全国范围里下令推举所谓的“三老”,就是五十岁以上、有品行、有口碑的老人。要这群人来帮衬着地方官去推广国家的政令。到了公元前196年,刘邦又来一波推举,把这种“察举”的苗头给打下了。
再后来呢,汉惠帝和吕后接着推,提出了“孝弟力田”,就要找那种孝顺父母、勤恳耕地的人来当官。这些人都在乡里有名的孝顺、勤劳的人,大家都知道是个好人,推荐上去也算是有民意支持。这一来一去,察举制慢慢地就有了个模样儿。
可是这察举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到了汉文帝十五年,文帝又发了诏令,说要“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啥意思呢?就是要找那种敢说真话、能提出意见的人当官。还把这些举荐上来的人自己亲自考核了一遍,这算是察举制头一回搞了“考试”这回事儿。咱们就可以说,这时候的察举制已经不再是随便推个好人就行,得真有能力才行,这个制度也算走向成熟了。
不过最关键的还是汉武帝那时候,公元前134年,汉武帝直接在全国范围推行察举制,明确要求地方官每年都要举孝廉。啥是孝廉呢?孝,就是孝顺父母;廉,就是清廉正直。这时候,察举制就定型了,以孝廉为标准的推荐成了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咱们可以说,从此以后汉朝选官员就有了规矩,不是随便挑谁来当,得有道德、有才干的人才能入朝为官。
察举制和其他制度的不同:
- 世官制:这可是察举制之前的办法,那时候当官靠世代传承,父亲是官,儿子就能接班,当时主要是有身份的家族才有资格当官。
- 科举制:科举是隋朝才搞出来的,直接考试取才,不管出身如何,都有机会。跟察举制有很大不同。
察举制好像不错,地方官员自己考察推荐,朝廷也算有了口碑不错的官员,但真就那么好用吗?其实它也有不少问题。
察举制的缺点:
- 一是“人情推荐”,地方官说了算,难免有时候为了自己亲朋好友打算,推荐的人未必真有才有德,有时候上去的人是沾了关系。
- 二是“德才不够”,靠孝顺和清廉是好,但有些人当官没能力,啥事都推给下面办,真正做事的能力可能不太行,影响了朝廷的办事效率。
不过话又说回来,察举制在汉朝也确实让不少有德行的人当上了官,保证了不少的稳定。尤其是那时候汉朝刚立国,边疆、百姓需要一批靠谱的官员来管理。察举制在当时来说是符合需要的,虽说有些弊端,但还是为汉朝的统治出了不少力。
等到东汉末期,察举制也慢慢开始走下坡路,因为各种人情关系、利益纠葛,选出来的官员逐渐名不副实。后来朝廷逐渐考虑别的选官方式,察举制的作用也就慢慢减弱了。这制度虽然后来有些弊端,但在汉朝早期确实是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在咱们再回头看看这察举制,就能发现古代的选官制度也是有不少讲究的。虽说咱们现在是靠考试来选人才,但那时候的察举制也是一步步在摸索适合朝廷的办法。古人真是费尽心思,汉朝也算是先走一步,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不少经验。
Tags:[察举制, 汉朝, 选官制度, 汉武帝, 孝廉, 古代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