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援军,克什米尔地区对印度而言有何战略意义
阻断援军,克什米尔地区对印度而言有何战略意义?
印度自独立之日起就一直在谋求继承英国在南亚的殖民遗产:坚持维系与尼泊尔、锡金、不丹三个位于中印边境喜马拉雅山麓的内陆小国的特殊关系;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大打出手;要求继承英国殖民者非法划定的麦克马洪线......从1955年开始印度要求葡萄牙交还位于印度半岛西海岸的果阿地区,但遭到了葡萄牙方面的拒绝。1961年底印度调集3万军队击溃了驻守果阿地区的葡萄牙军队,在经过48小时的激战后成功收复了果阿。果阿战争的胜利使印度信心大增,于是在第二年印度又在中印边境制造事端,尽管遭受打击后的印度暂时有所收敛,却并没放弃独霸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野心。1971年印度利用巴基斯坦国内矛盾策动东巴基斯坦地区独立,由此引发了第三次印巴战争,战后东巴基斯坦地区成为了独立的孟加拉国,印度由此完成了肢解战略对手巴基斯坦的目标。1974年印度成功在拉贾斯坦邦的博克拉进行了代号为“微笑的佛祖”的核试验,由此成为继美、苏、英、法、中五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后全世界第六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75年印度又吞并了锡金,与此同时印度仍保留着对尼泊尔和不丹内政外交的指导权,从1983年9月起印度又插手了斯里兰卡内战。迄今为止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的新领导人上任首站必然是印度。环顾整个南亚除了巴基斯坦被印度视为战略对手之外其余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受到印度不同程度的控制。我们分析克什米尔对印度的战略意义一定要将其置于印巴博弈以及印度图谋独霸南亚的大背景下来看待。
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对印度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的地位进行了明确而清晰的界定:“印度以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是不能吸引我的,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间地位是可能的”。纵观印度独立以来历代政府的执政理念几乎都秉承尼赫鲁提出的这一宗旨。在尼赫鲁的设想中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大国,而继美、苏之后能真正登顶世界强国的只有中国和印度。独立后的印度满怀大国豪情与理想——印度的目标绝不是成为南亚区域的霸主,而是要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级大国。作为印度实现自己的“世界大国梦”的第一步就是确立自己在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独霸地位:环顾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四十多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印度不在一个量级上,唯一能遏制印度在这一区域确立霸权的就是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尽管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都各方面都逊色于印度,但毕竟是一个人口上亿且有核武器的大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围绕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已持续交锋数十年。那么克什米尔为什么会成为印巴博弈的焦点呢?这得从当初的印巴分治说起:当初英国人从南亚次大陆撤走之前把英属印度殖民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部分,随后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成为独立国家。印巴分治方案完全基于宗教原则,而忽略了地理、人口、民族等其他各种因素,于是就留下了一系列后遗症。当初英国殖民时期为分化殖民地居民采取了以印治印的方针:英国人到来之前的印度更多只是一种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当时的印度境内存在着若干半独立的土邦,英国人到来后允许这些土邦在服从英国统治的基础上保留自治权限。印巴分治之时各土邦被允许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正因为如此才留下来克什米尔问题的隐患。
印巴分治方案在海得拉巴、朱纳加德、克什米尔三个土邦遭遇了尴尬:海得拉巴和朱纳加德都被印度领土所包围,居民也以印度教徒为主,偏偏却是由信奉伊斯兰教的土邦王公统治;克什米尔则恰恰相反——同印度和巴基斯坦领土都接壤的克什米尔以伊斯兰人口居多,却由印度教王公统治。这样一来就使这三个土邦的归属问题出现争议,印度依仗着自己在地理上的优势抢先下手占领了海得拉巴和朱纳加德,对此鞭长莫及的巴基斯坦选择了默认这一既成事实。但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巴基斯坦就不愿让步了——毕竟克什米尔相比对巴基斯坦而言鞭长莫及的海得拉巴和朱纳加德不同的是:克什米尔直接和巴基斯坦接壤,又是以伊斯兰教人口为主的地区,在心理上较为容易接受巴基斯坦,于是巴基斯坦派兵进入克什米尔,克什米尔土邦王哈里·辛逃往印度,印度随即也出兵克什米尔,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战后印度得以控制克什米尔近四分之三的地域,而巴基斯坦控制了克什米尔四分之一的地域,然而这场战争并未解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这就为日后的印巴关系埋下了隐患。1965年8月初巴基斯坦又和印度爆发了第二次印巴战争,1971年11月21日两国之间又爆发了第三次战争。尽管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至今印度和巴基斯坦没再爆发过国家级层面的大规模战争,但两国围绕克什米尔地区的边境冲突可从没中断过,以致于媒体在报道印巴冲突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再度”。印、巴两国之所以如此执着于克什米尔实在是因为克什米尔对两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印度而言:自己在南亚地区唯一的战略对手就是巴基斯坦,而控制克什米尔即使削弱作为对手的巴基斯坦的手段,也是实现印度“世界大国梦”的途径。我们翻开地图就不难发现:巴基斯坦和我国接壤的地区正是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尔领土,中巴经济走廊就从这一地区穿过。一旦印度得以控制克什米尔全境,那就意味着印度将彻底切断巴基斯坦同东亚的地缘联系通道,从而使巴基斯坦陷入到被印度从南、东、北三个方向合围的困境之中。印度在取得整个克什米尔地区后将取得对印度河上游水源的控制,而印度河是巴基斯坦最大的河流,对巴基斯坦的工农业建设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一旦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就无异于扼住了巴基斯坦的咽喉。如果印度能完全占领克什米尔,那么其国境线将一直向北推进到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的边界,这样一来不仅能彻底遏制巴基斯坦这个多年来的战略对手,实现自己称霸南亚的夙愿,甚至可以通过阿富汗进一步将自己的势力向中亚、西亚等地扩张,所以克什米尔是印度实现大国梦的一大关键。
火影忍者手游还有多少S级的人物没有出?
如果按照评级,在《火影忍者》手游里能够称得上S忍的还有很多,至于能不能在我守护木叶的时候出完,现在还不太好说。
白面具带土这个忍者是今年热议的一个忍者,因为按照剧情已经到了忍界大战,所以这个忍者必然 是会出的,曾经我一直认定这个忍者是S忍,但是最近有人说他可能会是高招A忍,我有了一点犹豫,但仍然坚持这个忍者会是S忍,如果是的话,估计会在今年的5月份作为最新的高招S忍上架。
秽土转生鼬作为动漫拥有高人气的宇智波鼬,是目前游戏内唯一一个覆盖全评级的忍者,C忍猫耳鼬、B忍暗部鼬、A忍晓鼬、S忍须佐鼬,接下来的秽土转生鼬魔方肯定不会错过,期待着伊邪那美的效果。
仙人兜最近大蛇兜的也是3月份高招A忍的热门人选之一,很多人说大蛇兜至少S忍,其实我认为仙人兜才能上S忍,至于大蛇兜应该到不了S忍的评级,虽然被秽土转生鼬的伊邪那美给困住,但本身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视的,同样的,这个人物也是在忍界大战中的关键人物。
除了上面这三个今年可能会上架的意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忍者也会是S忍,比如须佐能乎的佐助,九尾查克拉的鸣人(刚获取九尾能量的鸣人可能会是A忍),六道斑,辉夜等等,当然了,还有那个差点一脚踢出大结局的八门凯,也是相当期待。
古代挖地道攻城不怕挖到护城河下透水淹了地道吗?
我们现在经常可以在电视剧中看到大兵团攻城的场景。场景非常的血腥和壮烈,往往第一批去攻城,爬上城墙梯子的士兵,几乎九死一生。按照现代人的看法,这种作战方式就是自杀性的。但是为什么古人在攻城的时候,宁愿用人海战术去送死,也不愿用火箭之类的武器削弱敌方呢?或者挖地道?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
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作战场面,其实跟古代是有所区别的。古代由于连年战争,所以呀,几乎每一座城池在外面都挖了护城河这一道防御措施。城墙外的这一道护城河,普通宽在30米左右,深度的话在四五米左右。
而且城池内部也设置了防御措施,往往城墙修建得非常高。唯一出入城池的通道,有的一座大城市开了四个门,有的小城市的话只开一个门。一旦有战事,城内士兵几乎把守在城墙上。为什么说用火箭是无法解决攻城这个问题呢?
古代的弓箭,杀伤力范围有限,如果城下的士兵放箭。是很难对城上的士兵起到什么杀伤力的,反之的话,城上的士兵可以非常有效的用弓箭进行防御。哪怕对方是用火箭也无法起到太多作用。
所以古代士兵攻城的时候,很少看到城下的士兵,用火箭去攻打城上的士兵。那么为什么不用挖土的方式?
另一方面,古代城池方圆几里,几乎可以说是平原地区。所以呀,很难有藏身的地方来进行挖掘。容易被敌军发现,而且中国古代的城池,虽然早期是用泥土建筑的。但是城下的地基是用石头和夯土构建而成的。想要靠挖掘的方式打通,非常的困难。特别是精准的打通到城内,某一个不被敌军发现的地方。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呀,挖隧道这种方式是吃力不讨好的。
所以古人才拼命的用人命去填,那些士兵之所以冒死冲在前,很多时候有特殊原因。有些是为了利益冲在最前面,有的是逼不得已,不冲锋,等同于违抗军令,还是会死。还有的一部分就比较憋屈了,可能家里人被裹挟,他无奈只能这样冲。对于将军来说,牺牲一批人可以拿下一个城市,那是非常划算的
南宋名将吴阶如何大胜金军的?
蒙古灭南宋采取了双线作战,正面从襄阳进攻,西面由汉中入西蜀,顺长江一路东下,两面夹击。金国人原计划也是如此,他们在正面受制于中原抵抗力量的限制,于是想从西路打开突破口,策应中路。
不过,金国人的图谋失败了,因为他们在关中出口遭遇了顽强抵抗,始终进入不了汉中。其中最重要的一场战斗就是和尚原大战,领导这场战斗的就是南宋名将吴玠,和他的弟弟吴璘,吴家兄弟让金兀术们都输哭了。
和尚原之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建炎四年(1130年),金军再次南下入侵。不过金军在中原遭遇了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金军深入腹地,经常被动挨打。为了分化南宋军事抵抗,金国人采取了两条策略,第一条在中原成立刘豫伪齐政府,以汉制汉,第二条就是打开西路缺口,与中路配合。
中国的地貌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北方多山,南方多水,自古南征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东路的中原平地,从襄阳入荆襄,在顺长江、湘江一路向东、向南;一路从汉中南下攻取四川,再顺长江东进。后来的蒙古灭宋就是这个选择。
想要图谋西蜀,难度很大,首先他们要突破峣关、函谷关,占据关中,然后还要打破秦岭阻隔,占领汉中,再由汉中攻取蜀地。
和尚原地处秦岭隘口,是进入汉中的诸多关隘之一。本来只要守住金国人西进的通道,保住关中,战火都烧不到和尚原,可惜宋军五路大军,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输掉了富平之战,导致关中失守。
和尚原大战的经过1.序幕:富平之战
富平位于长安东北部,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统帅熙河路经略使刘锡,原路经略使刘锜、秦凤路经略使孙渥、环庆路经略使赵哲、忠州防御使吴玠等五路十八万大军,对阵完颜娄室的数万大军。
宋军将大营安扎在一片沼泽地后,吴玠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应该扎营高低,低洼平地太有利于金军的骑兵。但是各路将军们认为,有沼泽屏障,骑兵很容易陷进去,同时我军数量远远大于金军,不怕正面冲击,否决了吴玠的提议。
战斗一打响,完颜折合以三千精骑,背土囊,瞬间从芦苇丛里垫出一条大路,金国人的铁骑迅速穿过了沼泽,出现在宋军面前。
完颜宗弼和完颜娄室分别率左右两军,包抄夹击宋军。宋军对形势的变化毫无预案,五路大军竟然失去了统一指挥,各自为战。受攻击最猛烈的赵哲,在失去支援的情况下,擅自撤离战场,导致宋军大乱,全军溃败,关中净落金军之手。
2.第一阶段:分头阻击金军二路人马
宋军退出关中后,主要分布于武都、略阳、仙人关和和尚原(大散关以东)一带,武都是汉中的门户,和尚原是出关中的第一道防线,吴玠就是这道防线的守护神。
金军乘着富平之战的余威,分兵两路,直扑和尚原。一路由乌鲁、折合率领的数万人马,从大散关方向而来,一路由没立出凤翔,两军计划在和尚原汇集,围歼吴玠。
①克服不利条件扎根和尚原
吴玠此时困难重重,首先他缺兵少将,只有几千人马。也不奇怪,如果人多,就没必要守在和尚原这么个狭小的地方了。第二个不利的条件是军心不稳,甚至有人准备劫杀吴玠投降金军:
“始,金人之入也,玠与璘以散卒数千驻原上,朝问隔绝,人无固志。有谋劫玠兄弟北去者,玠知之,召诸将歃血盟,勉以忠义。将士皆感泣,愿为用。”
第三个不利的条件是,缺少粮饷:
“玠在原上,凤翔民感其遗惠,相与夜输刍粟助之。玠偿以银帛,民益喜,输者益多。金人怒,伏兵渭河邀杀之,且令保伍连坐;民冒禁如故,数年然后止。”
吴玠靠忠义和恩惠,克服困难,在军民同心协力之下,终于在和尚原站住了脚跟。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只要有他在,金军绝不敢置之不理贸然南下。
②以长击短,痛打乌鲁、折合部
金军本计划是两路合击吴玠,但是行动协调出了问题,乌鲁、折合部先期到达,从大散关方向对和尚原发起进攻。
和尚原处于山谷中,道路狭窄崎岖,金国人到了这里,骑兵失去了优势,只能下马作战:
“乌鲁折合先期至,阵北山索战,玠命诸将坚阵待之,更战迭休。山谷路狭多石,马不能行,金人舍马步战,大败,移砦黄牛,会大风雨雹,遂遁去。”
地形让金国人战斗力线损了一大半,数万大军成了牵马的登山队。吴玠数千人分成两队,由上而下轮番冲击。山地作战,地势高的一方俯冲,优势明显大于仰攻的金国人。金国人又不习惯步战,被吴玠车轮战术搞得疲惫不堪,损失惨重。
数万人马被打退到黄牛堡一带,又碰上大冰雹的袭击,乌鲁、折合带着残兵败将逃离战场。
③主动出击,破没立于箭筈关
与此同时,吴玠令部下杨振,另率一路人马百里奔袭,抵达箭筈关,静候没立部的到来。三日后,没立部姗姗来迟,他们根本没预料到吴玠会把主动出击,把战场设在箭筈关:
“没立方攻箭筈关,玠复遣将击退之,两军终不得合。”
3.第二阶段:阻击金兀术主力军
两路大军相继败在只有数千人的和尚原,金国人颜面大失,难怪当初完颜撒离喝会被吴玠打哭了:
“玠击败之,撒离喝惧而泣,金军中目为‘啼哭郎君’。”
金国人自从对宋用兵,还没碰到过一位宋将,可以让金国人一败再败。赶上完颜娄室病逝,名将金兀术(完颜宗弼)接过了帅印,他“愤甚,谋必取玠”,于是:
“兀术会诸道兵十余万,造浮梁跨渭,自宝鸡结连珠营,垒石为城,夹涧与官军拒。十月,攻和尚原。”
十万大军,跨过浮桥,连营百里,堆石成城。很明显,史书的描写很夸张,这种对抗人多是没有用的,十万大军顶多就是个壮壮声威而已。有时候,人多在战场上反而成累赘,金兀术很快就会体味到这个滋味。
①箭雨对抗强攻
当金国人再次以登山队的勇气,仰攻和尚原时,金兀术才深切感受到乌鲁、折合的痛苦。金军爬得气喘吁吁,还得施展腾挪术躲避箭雨,好容易攻到堡垒跟前,绝望了:宋军的床子弩太TM变态,射程远,动力强,人群密一点,一箭下去能串成糖葫芦,最后还能把他们钉在岩体上晒人干!
金兀术发了疯似的,不管山上串了多少串,依然不停地挥军而上,一副靠人肉堆平和尚原的架势。这种方法虽愚笨,对吴玠来说也很危险,毕竟山上的箭簇储备有限,军粮也会断绝。
②袭击金军粮道
吴玠早有准备!他在山下早早地埋伏了一队伏兵,绕到敌后,袭击了金军的粮道!
金兀术北方人,爽直呐,爽直到缺心眼,根本没想到吴玠就这千把人,居然还有心思分兵袭击他的粮道。生气不管用,只能重新部署兵力安排,企图躲过粮道再次被袭击。结果,大军一移动,再次掉进吴玠的陷阱里。
③神坌沟夜袭战
当金兀术将大军移动到神坌沟一带时,半夜里,他们的大营突然火光四起,杀声阵阵。原来吴玠在神坌沟事先埋伏了三千兵马,这会儿半夜敲门,趁火打劫:
“度其困且走,设伏于神坌以待。金兵至,伏发,众大乱。纵兵夜击,大败之。兀术中流矢,仅以身免。”
黑灯瞎火之下,金国人乱作一团,一败涂地,金兀术本人身中流矢,差点交代在神坌沟。有资料说,金兀术惊恐之下,剃光了发须伪装成士兵,才逃脱升天。
这肯定夸张了,夜袭之时,宋军恐怕也看不清谁是金兀术,再说三千人捣乱搅局行,想把人家全干掉根本不可能。
不过,金兀术受此重创,心灰意冷是真的。他将大军撤回凤翔,留下“啼哭郎君”完颜撒离喝,与吴玠继续对峙,自己回国找妈妈治疗心理创伤去了!就是不知道,完颜撒离喝会不会再次被吓哭。
和尚原大战之后的故事绍兴三年,金军卷土重来,依然是金兀术挂帅,“啼哭郎君”相佐,试图挽回颜面。这一次,由于叛徒出卖,吴玠粮饷不济。审时度势,吴玠决定弃守和尚原,退守仙人关。
金国人不光再次十万大军殿后,前面还放了一队伪军——伪齐刘豫的大将刘夔,他们一路捣平和尚原,开山凿路:
“兀术、撒离喝及刘夔率十万骑入侵,自铁山凿崖开道,循岭东下。玠以万人当其冲。璘率轻兵由七方关倍道而至,与金兵转战七昼夜,始得与玠合。”
仙人关之战是一场极其艰苦的系列战斗,吴玠的兵力大约一万人,对抗十倍于己的金军。金国人爬云梯、放火烧山,什么手段都用尽了,总是功败垂成:
“金生兵踵至,人被重铠,铁钩相连,鱼贯而上。璘以驻队矢迭射,矢下如雨,死者层积,敌践而登......翌日,命攻西北楼,姚仲登楼酣战,楼倾,以帛为绳,挽之复正。金人用火攻楼,以酒缶扑灭之。玠急遣统领田晟以长刀大斧左右击,明炬四山,震鼓动地。”
从这些简短的文字里,我们能真切感受到战斗的惨烈程度。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金兀术对仙人关望而兴叹,再次被迫撤军,“既不得逞,度玠终不可犯,则还据凤翔,授甲士田,为久留计,自是不妄动。”
此后,吴玠借着中原岳飞等人抗金的威势,一度对金军形成反攻,陆续收复了凤翔、秦州和陇州,把金国人企图打通西线的梦想彻底扼杀!
综述金国之所以一直不能灭宋,除了中原一带的顽强抵抗,西路吴玠兄弟多次抵挡金国人的重兵,粉碎了他们两路并进的战略目标,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
所以,把吴玠比作南宋江山的一根柱石,一点不为过。蹊跷的是,南宋中兴四将,连逃跑将军刘光世都位列其中,居然没有吴玠!
不过,宋孝宗登基后,还是给予了吴玠崇高的评价,他下旨追封吴玠为“涪王”。王夫之对南宋初年的历史,有一段很解气的论述,以此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尽南宋之力,充岳侯之志,益之以韩、刘锜、二吴(吴玠、吴璘),可以复汴京、收陕右乎?曰:可也。”
估计金兀术、完颜撒离喝看到这段评语,又忍不住泪如雨下了!
李世民东征高丽为何失败?
唐太宗一生征战无数,所向披靡。可是,亲征高丽时却“无功”。这段历史,成了今天韩国各种“神剧”的“创作源泉”。
今天,我们不谈复杂的历史、文化、大战略,仅就唐太宗亲征高丽(即第一次征高丽)之战,一起思考唐太宗“无功”的原因。
主力交战,唐军战力远胜高丽645年六月,连续攻破辽东城和百岩城的唐军逼近安市。高丽令高延寿率军15万,前来救援。
坚城在前,强援逼近,唐军形势不利。
此时,高丽军只需“顿兵不战,旷日持久”,分兵骚然唐军。等到唐军疲敝退军时,再一举总攻,可获全功!
就在高丽军讨论部署时,他们得知,千余突厥骑兵前来挑战!千余敌军来挑战,你都不敢出来打,士气会受影响呀!于是,高丽军大举杀出,突厥军“败走”,高丽军索性进驻六山,依山列营。
当夜,高延寿收到了李世民的信:“你们国家强臣欺凌君主,我们才来问罪。你们不供应粮食,我们才攻下几座城池。等到你们来修礼,我们就撤军了!”
次日,当高延寿还准备琢磨唐太宗信的意思时,得知有1万5的唐军在名将李勣的率领下,在其正面布阵!
名将李勣!必是唐军精锐!高延寿紧张地动员军队,调集精锐到前队,准备出战!高丽军刚一动,阵后传来喊杀声!长孙无忌率军埋伏于北山峡谷,潜行猛击高丽军后阵!
高延寿大惊,马上调兵遣将,分头抵御。
正在调动完毕时,突听到四处杀声震天、鼓角齐鸣!高丽军阵脚渐乱!
此时,风云突变,电闪雷鸣。高丽军中只见一奇装异服的男子(薛仁贵),鬼神一般直冲军阵!李勣趁势指挥1万步兵手持长矛,入墙而进!太宗亲率北山4000伏兵猛烈杀下!
高丽军一片大乱,当日被歼2万余。
高丽军被迫收集残部,依山固守。但是···附近所有的桥梁都被长孙无忌拆了,高丽军内外断绝,走投无路!
3.68万高丽军“躬身膝行,拜伏请降”。
15万高丽精锐,一战被全歼。高丽军确实不是唐军对手!
唐军战斗力胜过高丽,兵力胜过高丽,将帅用兵之能也远胜高丽,为何此次攻高丽依然“无功”呢?
高丽军的算盘:防守反击高丽军的总体作战思想是:拖!
辽东地区,秋天多雨,辽河泛滥,常为泽国,“人马不可通”,到了冬季,冰天雪地,战马没有草可以吃,人更是被冻得够呛!所以,高丽军的任务,就是“坚守半年!”
半年坚持住了,唐军就不退也要退了!
怎么拖半年?高丽依托三道防线:辽东长城、千山山脉、鸭绿江!
早在高丽和大唐还有好时,高丽就开始了漫长的备战工作。贞观2年,在辽东修筑长城、贞观5年,这道长城已经长达1000余里;随后,又在各紧要处吞并修城:辽东城、白岩城、扶余城、安市城等各处,都发展成军事据点,以求迟滞唐军攻势!同时,坚壁清野,准备疲敝唐军,再图反击!
太宗的指挥中的失误,导致攻安市不克前期的进攻就不赘述了,剧情有些无聊。直到前文提到的,歼灭高丽15万的安市打援战,唐军都所向披靡,轻松取胜。但正是那场歼敌15万的打援战后,唐太宗有些自满了。他在给高士廉的信中说:“朕亲征到了这里,还有什么好说的中!”
接着,唐太宗开始了一连串的失策。
1、坚敌抵抗决心。
在招降失败后,唐太宗下令:“攻破这座城后,男的全部杀掉!”这话传着传着,让城内的守军得知了,“人皆死战”。
2、放弃机动,顿兵坚城。
此时,高丽降将高延寿建议:高丽精锐已被歼,大部兵力尽在安市,乌骨兵少,应趁机一举攻破乌骨,会攻平壤,可一战而下!
唐军众将也认为,可以去与水路的张亮军会合,合力破乌骨,过鸭绿江,一举攻破平壤!
长孙无忌认为此计过于冒险,应该先攻破安市,步步为营,才是“万全之策”。太宗采纳了长孙无忌的建议,继续攻安市。
3、筑山失败,辛苦建设,反而资敌。
既然不能绕过去,就来硬的吧!当然,靠堆尸体来破城不是堂堂大唐的作风,搞“基建”吧!
于是,唐军用工50多万,费时60天,建了一座土山。该山山顶距平壤城头仅数丈!
此时,发生了一个好消息,和两个坏消息。
第一个坏消息:就在大唐准备竣工破城时,由于山顶过高,根基不稳,而山上屯兵过多,土山倒塌了!
好消息:土山倒塌,把安市城墙一角压坏了!
第二个坏消息:由于唐军值守将领擅离职守,没有及时组织队伍。结果,高丽军趁机从城中杀出,不但堵住了城墙,还占据了土山!
机遇错过,就不再有了。顿兵坚城,久攻不克。
更大的坏消息来了:645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9月,辽东地区,寒霜早降,草枯水冻,唐军粮草不继!
9月19日,太宗班师回朝。
唐太宗征高丽,唐军依然名将辈出:李勣、李道宗这些老将正直鼎盛,阿史那杜尔等突厥名将逐渐崛起、薛仁贵等新秀脱颖而出,盛唐武功的篇章,正在缓缓拉开。但亲征高丽失败,究其原因,在于太宗晚年盲目拖大的心态问题。
放话要“尽屠男子”,导致对方在大败之后,心理由恐惧转向愤怒,人皆死战。
纵观初唐的历次军事胜利,不论是李世民虎牢关擒窦建德,还是李靖偏师擒劼利可汗,抑或是连续追击薛仁旱、破船平定萧铣,唐军屡屡取得决定性胜利,并非靠“以大欺小”,反而常常源自大胆用奇!
在歼灭15万援军后,唐军在机动战力上已经取得决定性优势,本应也是大单突进之时,却盲目拖大,转而求“万全之策”,不可谓不是心态问题!所幸,唐太宗后面改变了盲目拖大心理,务实地对高丽采取了骚扰战略,逐渐削弱高丽国力。高宗朝,唐军先定百济,然后两面夹击,一举灭高丽!